【第444期】張雅光:以統戰法寶聚偉力
一要加強黨對統戰工作的全面領導。統一戰線是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堅持黨的領導,強化政治引領,確保新時代愛國統一戰線發展的正確方向,構建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有關方面各負其責的大統戰工作格局,全黨上下一齊動手、有關方面協同聯動,形成強大合力,堅持和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
二要夯實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不斷增強“五個認同”,進一步夯實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以凝聚共識為根本,以愛國奮斗為目的,加強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加強海外愛國力量建設,發揮港澳臺和海外統戰工作爭取人心的作用。
三要加強統戰部門建設。統戰部是黨委主管統一戰線工作的職能部門。要加強統戰部門建設,建強統戰工作干部隊伍,創新新時代統戰工作方法,努力展現統戰部門和統戰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要深化統一戰線理論研究。做好新時代的統戰工作,需要強化統一戰線理論研究,分析統一戰線形成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系統總結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歷史經驗,把握統戰工作的內在規律,在實踐中不斷充實、豐富黨的統一戰線理論,為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提供學理支撐。
葉本乾、林榮:網絡問政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創新實踐
網絡問政發展了溝通渠道的多樣性,擴大了民主參與的廣泛性,信訪平臺、領導信箱、網絡“留言板”等成為廣大網民需求表達的全新方式。人民的意愿和呼聲,經過民主決策程序成為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全過程人民民主以新的維度不斷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
網絡問政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促進了人民民主的多維度拓展,不斷深化和完善了人民民主的新形態。政府、社會團體以及個人多方深入協調,形成了有效的利益協調、矛盾調處和權益保障機制,真正畫出了最大同心圓、凝聚了最強向心力,維護了真實的民意。
網絡問政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凝聚了人民智慧的無窮力量。我們黨充分發揚了歷史主動精神,堅持頂層設計與問計于民有機結合,廣泛吸取了大量合實際、接地氣的合理建議,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作出一系列科學決策和部署,以“主人翁”意識實踐了“十個指頭彈鋼琴”的歷史構想,彰顯了我們黨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優良作風,不僅順應了民心,更在守正創新中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張政文:作為動詞的文學
作為動詞的文學是人的經驗敞開,是文學“什么”樣態的功能與表達。經驗是人作為感性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它由生命的感性活動展開,又可被人類的感官功能所認知。
作為動詞的文學是人的理智敞開,是文學“在”樣態的功能與表達。它顯現或隱喻著人無法在認知中經驗,卻能被個人所領悟或體驗的意義,它是人揚棄了一切可以認識的與可陳述的所剩下的價值,文學一旦與此分離,便失去存在的根據。由此,作為動詞的文學“在”樣態是無法取代的獨特規定性,它可使文學跨越日常生活空間而展開于非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
作為動詞的文學是人的行動的敞開,是文學“怎樣”樣態的功能與表達,可使文學跨越日常生活空間而展開于非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作為動詞的文學以“怎樣”樣態從不停止規劃自己如向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并以一種工具的姿態去行動。事實上,作為動詞的文學“怎樣”樣態的功能與表達使文學完全具備了社會化,這使文學超越了個體私域空間,跨越日常生活空間而展開于非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文學的“怎樣”樣態具有一種真正的生活性質。
陳水生:如何提升基層干部治理能力
第一,基層新上任干部要多深入基層實地調研,在尊重一線實際,掌握全面信息,運用科學決策手段的基礎上制定符合當時當地狀況、切實可行、科學合理的公共政策,防止各種不合理規劃、項目和政策的出臺。
第二,基層新上任干部既要做依法行政的表率,又要發揮理性思辨的力量,同時還要引入情感治理和柔性治理,關照并盡可能滿足民眾的真實需求。基層新上任干部的治理行為要將法、理、情、需有機融合,而不要被機械式、官僚式和形式主義的治理風格所主導。
第三,協調好基層發展、服務和治理三大任務的輕重緩急。就中國現階段而言,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將是工作重心,人本主義是發展的核心要義,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為了滿足和實現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為此,基層新上任干部要將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結合起來。
盤和林:數字賦農為農業帶來新動能
數字網絡技術與農業的融合,使得農業變得服務化、便捷化、智能化,一方面,數字技術賦能數字產業的生產,讓農業實現了云上作業,訂單式生產,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能。另一方面,視頻直播、線上直銷的方式,鏈接了消費市場和生產廠商,將長尾供需轉變為了“直銷市場”,增加了農民的收益。
數字中國帶給農業、鄉村的機遇遠不止于這些。智慧農業的引入和實踐,可以為集約化生產提供解決方案,比如通過手機APP為小農戶開展“一條龍,一站式”機械化農事服務,引入無人機、農事管理系統,物聯網平臺等,探索農業全方位在線的生產管理模式。同時,數字農業可以通過差異化、個性化賦能產業,又可以通過“云旅游”的方式讓自然景觀、文化價值實現變現,增強產業競爭力,在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同時,進一步開發農業價值,延長產業鏈。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