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期】王偉凱: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照搬外國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地實現自己的發展振興。作為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動態的、漸進的轉化過程,現代化在推進與國際接軌的同時不可能脫離具體國家的特定社會基礎。中國的現代化是要實現14億多人口整體邁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沒有任何現成模式可以照搬,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現代化發展之路,走出一條符合中國歷史文化、社會制度以及時代特征的道路,只有這樣的道路才能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
經過一百多年特別是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實踐探索,我們逐漸走出了一條有別于西方現代化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而為人類指明了一條實現現代化的嶄新征程,突出表現就是: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同時,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石敏杰、丁明磊、王書華:科技創新引領我國數字經濟做強做優做大
牽住數字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把發展數字經濟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圍繞高端芯片、智能傳感器、5G中高頻器件以及基礎軟件、工業軟件、終端人工智能推斷框架等數字經濟關鍵軟硬件,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加快完善數字經濟各領域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數字技術龍頭企業牽頭,聯合產業鏈各環節核心企業、終端用戶以及優勢高校、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以需求為導向,研用結合,開展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
充分發揮我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深化數字技術應用,推動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相互促進、良性循環。一方面以應用及海量數據提升數字技術模型迭代優化,另一方面以數字技術全面提升行業智能化、網絡化水平。
郭可:新時代國際傳播理論敘事需與世界共通互融
首先,中國國際傳播的共通互融概念有助于逐步消解美國西方國家“二元對立”主體范式。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學術界一直存在東方與西方、“自由民主”國家與“專制獨裁”國家、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等“二元對立”的敘事體系,并據此把對整個世界主體分為兩個陣營。中國用成功的社會實踐和治理模式正在對東西方世界二元對立的格局產生實質性影響,可以說,中國的共同體理念和國際傳播理論敘事正在撼動著東西方的“二元對立”體系。
其次,共通互融概念能夠有效融通國內多元敘事場域,創新國際傳播敘事理論和實踐模式。一方面,在新時代國際傳播環境中,內外敘事融合趨勢越來越明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走向國際傳播理論敘事共通互融的必經之路。另一方面,共通互融敘事概念以共同體理念和國際傳播實踐為基礎,能夠推動我國在傳播領域日漸強大的理論敘事轉化為改造客觀世界的真實力量,為國際傳播敘事理論和實踐模式,以及提供全世界的互通共融一種創新選擇。
秦昌波:加強示范引領,建設美麗中國
強化系統設計。早在2013年,杭州就開展了美麗杭州建設,成立了美麗杭州建設委員會,相繼實施規劃綱要、實施方案、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文件,健全考核評估和獎懲機制,探索形成一套頂層設計、法治保障、科學規劃、考核激勵、制度創新的美麗杭州建設示范推進模式。
鼓勵地方創新。浙江省委提出“推進美麗浙江建設機制性系統性重塑”,包括構建完善綠色低碳轉型機制、生態保護修復機制、人居環境治理機制,以及健全美麗浙江建設制度體系和數字賦能美麗浙江治理體系等方面,不斷提升美麗浙江建設治理能力。
注重多方協作體。2018年,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共同啟動了為期三年的“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體實踐工作,實踐活動開展三年來,各地四類環保設施開放單位達到一千余家;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組織開展活動近2萬場,制作推出4.2萬多種類型各樣的生態環境宣傳產品,綠色生活生產方式逐漸深入人心。
胡擁軍:數字經濟為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彰顯了新優勢
基于信息網絡與數據資源的數字經濟,具有明顯的包容性增長特征,有利于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的數字普惠性,讓人民群眾在更大范圍、更大程度上共享數字經濟發展成果。近年來,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實現全覆蓋,截至2021年底,移動網絡實現覆蓋我國所有地級市城區、超過98%的縣城城區和80%的鄉鎮鎮區,我國行政村、脫貧村通寬帶率達100%;數字社會服務更加普惠便捷,國家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基本建成,100%的省份、84%的地級市、69%的縣建立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城鄉數字治理體系更加健全,截至2021年底,網上政務服務省、市、縣、鄉、村五級全覆蓋加快推進,更多政務服務事項下沉至基層辦理。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