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莊偉光(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覃方銘(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博士)
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布“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當前,國家公園建設就處于高質量推進階段,從頂層設計、管理體制、立法程序等方面建設的基本框架正初步構筑,但依然面臨著“如何建設”和“建設什么樣”國家公園的問題。國家公園建設要置于“國之大者”中去考量,要“關注黨中央在關心什么、強調什么,深刻領會什么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為此,國家公園建設必須深刻把握人民性精神內核。
國家公園的人民性精神內核
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了人民,為了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把人民性精神內核貫穿國家公園建設全領域全過程。
一是國家代表性。國家公園建設是一種國家行為,其本體性質、功能定位、保護目標、主導體制凸顯著極具前瞻性的國家生態戰略規劃。當前,中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逐步把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在設立的第一批五個國家公園中,既有世界自然遺產,又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它們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自然景觀和文物古跡,具有重要的自然資源價值和豐富的歷史人文價值,彰顯著我國顯著的生態優勢和深厚的文化意涵,具有極強的國家代表性。
二是保護優先性。國家公園具有重要的生態保護價值,設立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實現對珍稀動植物和景觀資源的保存與保護。2017年頒布的《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明確我國國家公園創建的根本性原則就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實現對國家公園內動植物和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是國家公園建立最重要的目標。這不僅對區域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影響作用,也是造福子孫后代的重要舉措,充分體現了生態文明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理念。
三是全民公益性。2019年發布的《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指導意見》中明確國家公園建設要“以保護自然、服務人民、永續發展為目標”。堅持國家公園的公有屬性和公益屬性貫穿我國推進國家公園體制改革全過程,為廣大民眾提供公共產品,實現服務人民的目的,體現國家公園的全民公益性,是國家公園創建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要求。
南嶺國家公園建設的人民性價值導向
堅持人民性價值導向是南嶺國家公園建設的根本遵循之一。廣東省籌劃建設第一個國家公園——南嶺國家公園始于2019年。近年來,廣東一直以南嶺國家公園創建為契機,積極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為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踐與創新貢獻力量。
一是南嶺國家公園建設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對物質文化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將南嶺國家公園的“綠水青山”轉化為人民期盼的“金山銀山”,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富民的重要方式。
二是南嶺國家公園建設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僅要切實履行好國家公園“提供保護性的自然環境”和“保存物種及遺傳基因”的生態保護目標,也要不斷實現“提供國民游憩及繁榮地方經濟”和“促進學術研究及環境教育”的社會發展目標。通過旅游、運動、康養等方式滿足人民的休閑需求和健康需求,更要通過環境教育、自然解說等方式滿足人民的求知需求,培育人民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全面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
三是南嶺國家公園建設也要依靠人民。要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建設國家公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汲取人民在發展和安全實踐中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國家公園;團結人民力量,發揮人民智慧,共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的國家公園;發揮人民監督作用,根據人民訴求隨時改進方法、路徑,保障南嶺國家公園建設成效。
南嶺國家公園高質量發展路徑
國家公園建設區域通常人口眾多、土地權屬復雜、利益相關者眾多、缺乏多方參與機制、地方管理能力薄弱,因此往往存在著重疊設置、多頭管理、邊界不清、權責不明、保護與發展和安全矛盾突出等問題,國家公園體制建設任重道遠。對此,南嶺國家公園建設要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堅持人民性的價值導向前提下,嚴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建立健全保護管理制度,完善支持保障政策,在生態保護、滿足公眾需求、促進社區發展三方面,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建立垂直管理體制,解決多頭管理瓶頸。國外現行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主要有垂直管理型、地方自治型、綜合管理型。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是南嶺踐行國家公園人民性創建原則的前提條件。目前南嶺國家公園規劃范圍有19個自然保護地,主要涉及3個行政主管部門及地方政府:林業部門(林業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環保部門(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水利部門(水利風景區)。省級國家公園管理機構作為對接中央與地方的重要鏈路,是政策下達能否貫通以及落實是否到位的關鍵。南嶺可以在遵循垂直管理下,通過對接中央國家公園管理局,建立省一級的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并根據本省情況下設多個國家公園管理處,由此形成“中央-省級-地方”三級管理體系。
二是貫徹原真保護原則,踐行國家公園創建初衷。南嶺是全球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典型分布區,作為我國14個具有國際意義的陸地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有野生高等植物5098種,野生脊椎動物722種。南嶺要對包括野生動植物在內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進行有效保護,踐行國家公園創建初衷,依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南嶺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規劃,明確保護范圍,確立分級保護,對核心保護區進行嚴格保護,禁止一切人為活動,嚴格限制一般控制區旅游活動范圍和強度。確立以保護和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措施為輔的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方案,禁止砍伐獵捕,嚴禁引進外地物種,保持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原真性。加強野外保護站點、巡護路網、監測監控、應急救災、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保護管理設施建設。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現代化設備促進自然保育、巡護和監測的信息化、智能化。
三是堅持公益發展導向,履行國家公園社會責任。堅持公益發展導向,是保障人民福祉的關鍵。未來南嶺國家公園將構建“兩大生態服務基地,三個生態發展核,四大自然體驗區塊,七個游憩體驗區域,八處國家公園入口社區”。在自然體驗區,通過建立完善的科普博物館、環境標識系統、自主語音系統、環境解說員等環境教育體系,為民眾提供多方位的生態教育和自然體驗,提高科學認知水平和環境保護意識;在游憩體驗區,對生態資源進行有效保護下,開展旅游活動充分體現國家公園公共產品的特性和社會公益屬性,通過低廉價格門票甚至免門票,讓全體國民享受國家公園的自然風景與文化遺產。
四是完善社區參與機制,提高國家公園居民福祉。建立和完善社區參與機制,是實現國家公園和諧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目前,南嶺國家公園規劃范圍內分布著數量眾多的社區居民。處理好居民與自然的關系,解決人地矛盾、協調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促進,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社區參與機制,除核心保護區居民需要大規模遷出外,對一般管控區居民,通過引導就業、生態補償、現金分紅等方式,保障他們的生存權與收益權。對需要保護維持現狀的林地或需要進行退耕還林的土地,落實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補償政策,建立與周邊基本生活物價掛鉤的補償遞增機制。對生態管護崗位和旅游服務崗位,可以優先安排原住居民就業。對進行旅游開發的區域,通過與居民簽訂利益共享協議,讓百姓分享到國家公園建設的紅利。通過社區參與促進國家公園高質量發展,改善民生福祉,促進共同富裕,充分調動居民的環保積極性,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促進保護管理與社區發展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