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do id="awmga"><object id="awmga"></object></bdo>
  • <menu id="awmga"></menu><dd id="awmga"><samp id="awmga"></samp></dd>
  • English

    【重點推薦】新業態穩就業保民生效果顯著

      【第433期】吳宏洛、何文欣:新業態穩就業保民生效果顯著

      由新業態催生的以快遞員、外賣員、平臺服務人員、網約車司機、微商等為代表的新型就業形態,在抗擊新冠疫情期間,適時提供新的就業機會,調節企業用工緊張和勞動力閑置的雙向矛盾,有效發揮了“就業穩定器”的作用。

      據人社部2021年的統計,我國新業態從業人員已達兩億人,不僅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滿足勞動者自主就業、自由擇業的多元需求,更是大幅度提升了勞動者的勞動收入。《2020—2021年數字化就業新職業新崗位研究報告》顯示,由公眾號、小程序、視頻號等催生的新職業新工種新崗位構成的微信商業生態圈,衍生了3684萬個就業機會。

      原文鏈接:為新業態勞動者筑牢就業公共服務體系

      

      盤和林:加大對金融監管科技的研發投入

      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新時期金融科技發展指導意見,明確金融數字化轉型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保障。

      《規劃》提出八項重點任務,其中涉及金融科技嚴監管的就包括“健全金融科技治理體系”“強化數字化監管能力建設”兩項,金融科技監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金融核心是風控,風控的未來是智能風控,而智能風控依賴于用戶信息和數據。因此,金融機構應用用戶信息和采集數據的需求存在合理性。當前,需平衡數據需求與使用合法性間的關系,既要滿足金融機構的數據需求,加強數據流通,也要在規則上杜絕金融機構違規使用信息和數據的行為。與此同時,監管科技可以接入到被監管方數據系統當中,采取實時異常點監測的方法來開展監管,對安全風險漏洞進行及時的處置。另須加大對金融監管科技的研發投入,提升金融科技創新能力,以數字化賦能構建智能風控體系,多維度提升風險管控能力。

      原文鏈接:盤和林:金融數字化轉型之思

      

      吳荻楓:經濟學中的不確定性

      奧利地學派經濟學對主流經濟學的批評之一是認為主流經濟學未能考慮到人的行為的不確定性。但主流經濟學則對這種批評不屑一顧,他們自認為已經能夠輕松地以概率分布為不確定性的表現形式。比如說,明天有70%的可能性下雨,20%的可能性陰天,10%的可能性晴天;或者某人每天上班有80%的可能性搭乘地鐵,20%的可能性采用其他交通方式,等等。

      我們可以注意到,這些情況雖然也存在不確定性,但實際上,因為我們知道所有的選項和每種選項的概率,在數學上,這些都可以作為已知的數據來處理。

      而奧地利學派所強調的不確定性并非是這種“已知的不確定性”,而是行為人主觀上尚未認識到的不確定性。比如說,小區附近新開了一家菜場。就客觀而言,菜場的開張是一個事實,完全沒有任何不確定性。但對于小區的某位居民卻并非如此,在他不知道新開的菜場之前,他的行為決策不會考慮到這一因素。然后,某天他偶然經過,突然發現了這個菜場。對他而言這是一種不確定性,而且是一種未知的不確定性,因為他從來沒有想到過這種可能性,當然更不可能進行計算。又比如,在航海中發現了一座無人居住的小島,小島上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就客觀而言,小島的存在可能已經有了億萬年,根本沒有什么不確定性。但對于航海者而言,這絕對是一個不確定的事件,同樣也是一種不曾考慮到的未知的不確定性。在這些例子中,以主流經濟學的方式分析相關的人的行為,沒有這種不確定性的容身之處。

      有人或許會說,這類發現的情形只是偶然,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小概率事件,即使不加以考慮,也不影響大多數經濟分析的有效性。然而,我們需要追問的是,客觀的存在、客觀的數據是如何轉化為人的決策、人的行為的?也就是說,客觀是如何轉化為主觀的?唯有行為人對從不知曉的事物的偶然發現,才能搭建起從客觀到主觀、從未知到已知的橋梁。如果沒有這種不確定的發現過程,那么我們只能假設行為人從一開始就知道所有的相關數據,客觀存在與主觀認識之間從來沒有任何差異。這其實抹殺了人的特性,與人的行為的規律不符,換言之,經濟分析中的行為人完全可以用非人的物品來替代,只要賦予這種物品某種“品位”或價值排序就行了。因此,這種經濟分析是靜態的,即使有外生變量的變化,也是從一種靜態跳到另一種靜態,行為人自身并沒有什么發展、變化和創新。

      經濟學的發展與經濟學對人的認識息息相關,而這種認識應該建立在承認客觀與主觀之間的差異之上,并致力于解釋差異的產生和消除。

      原文鏈接:經濟學中的不確定性

      

      于濤:海南依托自貿港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發布實施以來,公共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對標高質量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標準,需要加快公共服務體系提質升級。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的不斷推進,以及三孩生育政策、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季節性休假和健康養老遷移等因素的影響,海南省社會人口結構、產業格局等方面將發生新的變化,需要進一步深化公共服務領域財力保障、人才支撐、市場培育、治理體系、社會力量參與等體制機制改革。

      依托自貿港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需要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公共服務需求。今后一段時期,海南省人口總規模將繼續增長、人口結構波動變化、人口遷移流動活躍。面對這樣的趨勢,需要緊緊圍繞海南自貿港建設,持續打造覆蓋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務體系,重點提高面向候鳥人群、旅游人口、國際人才的公共服務水平。同時,海南自貿港作為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必須順應全球科技創新的新態勢,發揮創新力量,進一步改善民生領域供給能力和服務方式,切實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和社會公共服務質量。

      原文鏈接:依托自貿港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彭勃:“捕捉”剛性碳排放

      大氣中的碳排放有沒有可能收集起來呢?這不是異想天開,實際上“碳捕捉”技術——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正越來越受國際關注。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顯示,CCUS是確保實現《巴黎協定》氣候目標的重要技術支撐,絕大多數氣候模式都需要它以實現深度減排目標。

      CCUS是指將二氧化碳從工業或其他碳排放源中捕集,并運輸到特定地點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技術,包括碳捕集、碳儲運、碳地質利用與封存、碳轉化利用等環節,具有減排規模大、減排效益明顯的特點。

      根據碳排放濃度不同,捕集技術有燃燒后捕集、燃燒前捕集、富氧燃燒等,目前直接空氣捕集技術也被關注。碳儲運包括槽車、船運、管道運輸等方式。捕集來的二氧化碳,可以進行地質封存,或與地質利用相結合。比如目前應用最多的驅油技術是將二氧化碳注入油藏中,使原先不具備開采條件的原油變得可流動,在顯著提高原油開采效率的同時減少碳排放;也可以進行轉化利用,以二氧化碳為主要原料,通過化工或生物過程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如制備碳酸酯、微藻養殖并轉化為生物質燃料等,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CCUS不僅可以實現直接碳減排,還能帶動相關低碳產業的發展。比如在氫能產業中,由化石能源產生的“藍氫”在CCUS技術的支持下可以減少碳排放,成為較為理想的二次能源。此外,用生物質與燃煤混合發電再配合碳捕集,也被證明是一種高效且穩定的技術路徑,有待進一步推廣。

      能源轉型、能效提升、節能減排是當前減碳的主要途徑。然而在一些行業,比如水泥、鋼鐵、化工等,由于工藝特性,即使在工藝路線改進和產能優化后,仍然存在化石能源的需求以及二氧化碳剛性排放。CCUS是中和這部分工業碳排放的支撐技術,對全球減排貢獻估計占10%—30%。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一些發達國家開始相關技術探索和工程示范。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部署有CCUS項目65項,其中26項正在運行,每年可捕集和永久封存約4000萬噸二氧化碳。

      總體來看,CCUS能夠將二氧化碳從排放源頭攔截,稱得上減碳的“強效藥”;由于技術環節多、工程復雜,目前還是一種成本很高的“貴價藥”。尤其是在捕集環節,成本可能高達200—500元/噸碳。隨著材料化學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和大規模工業化應用,成本制約有望被破除。目前,英國、日本等多國已將CCUS作為碳中和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這一技術將迎來廣闊發展空間。

      我國不久前出臺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CCUS被列入綠色低碳重大科技。近年來,我國相關領域研究取得積極進展,開發出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具備了全流程設計能力,2021年啟動了百萬噸級的全鏈條碳捕集驅油與封存項目、全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項目等。未來,通過加強國際交流、吸收先進經驗,CCUS技術有望得到進一步推廣應用。

      原文鏈接:“捕捉”剛性碳排放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2022国产精品每日更新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