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益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原始創新、基礎研究、高端智庫是一流人才的事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基礎研究十年規劃的首要任務是解決一流人才的甄選、延攬、評價與自主培養問題,做成事的關鍵是選對人,甄選一流人才作為學術帶頭人,是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智庫競爭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定性因素。筆者用學術帶頭人決定論來表明一流人才的重要性:項目組的水平取決于學術帶頭人的水平,而不取決于項目組中水平最高的學者的水平;只要科技體制機制不是特別糟糕、經費有一定保障,學術帶頭人的作用就是決定性的,學術帶頭人是一流人才,其他成員才可能發揮相應的作用。例如迄今為止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有80%的科學家做出標志性成果時,并不具備較好的科研條件。屠呦呦、中村修二等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在艱苦條件下做出了世界級成果。因此,目前科技界的頭等大事與當務之急,是甄選出真正的一流人才作為學術帶頭人,并充分發揮作用。破“五唯”,尤其是破除唯“帽子”,就是要重新甄選一流人才作為學術帶頭人。因為長期以來盛行“唯帽子”作為學術帶頭人,他們中的多數一直不缺科研經費,科研條件優渥,但是原始創新明顯偏少的局面一直沒有得到扭轉。加強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意味著中國科學家要進入世界科技前沿,與全球一流科學家進行比拼、競爭,依據國內相對水平評選出的人才“帽子”,沒有多少意義。就像競技體育爭的是奧運冠軍和世界紀錄,全運會比賽的前幾名與世界水平沒有直接關系。
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與基礎研究能力需要具備許多條件,這些條件形成的時間長短不一,包括慢變量和快變量。慢變量有營造創新生態、厚植創新土壤、培養創新人才,需要十幾年、幾十年;完成科技體制改革也至少需要幾年時間,屬于較慢的變量,這些極為重要,但是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見到成效。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迫在眉睫,能否在短期內(兩三個月內)使得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基礎研究能力和智庫研究能力得到迅速提升?答案是肯定的,筆者認為只要將現成的大材小用、大材中用的一流人才甄選出來,擔任學術帶頭人,主持重大科研項目,主持一流學科,主持一流科研機構,即可產生立竿見影的實效。發掘現成的大材小用的一流人才,就屬于快變量。為盡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為緊急應對當前嚴峻的國際形勢,此舉至關重要,更是當務之急。本文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探討大材小用的成因與規模;二是以“尖”識才、以“劍”識才,讓大材小用者及時勝出;三是啟動方案,在目前各地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建設一流學科的熱潮下,率先實施一流人才甄選新舉措者,將搶占先機,讓“主題學者”“前沿學者”充分發揮作用,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將重新洗牌。本文所述的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學科等均為世界一流。
1.有多少一流人才被大材小用?
目前,我國有多少一流人才被大材小用、大材中用?對此問題很難給出具體數字,但是可以從長期流行的“四唯”“五唯”人才標準做出估計。長期以來,人才標準的誤區與錯位造成數量可觀的一流人才被大材小用、大材中用(兩種情況本文統一稱之為大材小用),由于對國際頂級期刊的過度推崇,認為國際頂刊論文等于國際頂級成果,結果長期流行以頂刊論文數量論英雄的一流人才標準。實際上,頂刊論文多是優秀成果而非杰出成果(一流成果),正如諾獎得主本庶佑指出的“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沒有在頂級刊物上發表。這是因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論,評審員會給你提很多負面的意見。”對論文、對頂刊論文數量進行計量統計,只能反映學科、學術的平均水平和常規水平,不能反映學術的前沿水平,而科技的競爭力是由前沿水平決定的。依據論文和頂刊論文進行大學排名與學科排名會出現名不符實的結果。
例如,ESI全球前千分之一的學科不等于一流學科。2021年1月內地高校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學科排名前三的高校為浙江大學(10個學科)、北京大學(8個學科)、上海交通大學(7個學科),遺憾的是其中兩所高校在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牽頭獲獎)方面的記錄為零,北京大學僅在1987年獲獎一次。這說明在自然科學領域,三所名校鮮有世界領先的學科。U.S. News發布的2021大學排行榜,曲阜師范大學數學居中國第一,更是眾所周知。同理,自然指數排名也不能反映前沿水平,表1列出2022年世界大學自然指數排名50強及其所獲諾獎數量,我國有15所大學入榜,除清華有一位諾獎得主楊振寧之外,其余都是零,而其他國外大學的諾獎得主眾多。基礎研究等前沿水平如此懸殊,卻居然都列入世界高校第一梯隊,足以說明計量統計結果的缺陷。自然指數期刊為82種頂級期刊,審視表1即可破除頂刊神話。該表為自然指數(Nature Index)2022大學排名,右側一列高校獲諾獎數為筆者所加(引自拙文“怎樣讓一流人才脫穎而出——對一流人才的及時甄選、自主培養與前沿學習革命”[J]《中國經濟報告》2022年第3期)。如果再加上各校獲得圖靈獎、菲爾茲數學獎等的情況(清華大學各有一位,其他國內大學為零),對比會更加全面。
以頂刊論文數量論英雄只是優秀人才標準,以原創突破論英雄才是一流人才標準,也是國際通行標準。此外,加之人才評選受到人情關系、學術偏見、同行相輕等因素的影響,使得為數可觀的一流人才被埋沒或被半埋沒。由于標準錯位和評選的不端因素影響,一些優秀人才(二流人才)占據了一流人才的位置,中材大用的結果造成雙重危害:一則扭曲了正常人才秩序(大材大用、中材中用),防御性嫉賢妒能使得成事不足(做不出原始創新,無法自立自強)敗事有余(貽誤科研時機、大量浪費資源、拉幫結派、壓制英才);二則是較低入選標準的壞示范作用,使得一些掌握學術資源的學官,躍躍欲試,不務正業,以權謀私,消耗資源,敗壞學風。
較低入選標準導致更加激烈的競爭,包括拉關系、拼包裝的惡性競爭。例如,某人才項目人數增加1.5倍,據說增加人數最初的目的是想減少競爭的程度,實際上卻可能適得其反,有院士指出,這個目的根本達不到,導致更多人都來參與競爭。只有標準高,才能減少參與競爭的人數。
綜上所述,由于一流人才標準錯位,人才評選存在拼關系、拼包裝等不當行為,使得數量可觀的一流人才被大材小用,理工科領域如此,文科、交叉學科、智庫領域更是如此。讓大材小用者及時勝出,擔任學術帶頭人,主持重大科研項目,主持一流學科,主持一流科研機構,將快速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智庫實力,給我國學術界帶來足以改變現狀的新力量、新希望。
2 以“尖”識才:原創成果作為學術招牌可替代人才“帽子”
如上所述,由于一流人才標準錯位和評選的各種學術不端,形成了中材大用和“低標準、逆淘汰”(標準低不是好壞都過關,而是壞人壞事拉幫結派,劣幣驅逐良幣)等后果,嚴重阻礙原始創新和科技自立自強。破五唯,特別是破除其中的“唯帽子”,是當務之急。首先要解決的是認識問題,科技界、政府部門、教育界、媒體等社會各界認清一流人才的標準和特征十分必要。
有無原始創新成果是一流學者的試金石。迷信“帽子”是因為缺乏對一流科學家核心特征的了解。認定科學家應有的地位和聲望并不復雜,只需審視其有無原始創新成果作為標志性代表作,一項足矣。科技史和科研特點都表明,水平越高的學者越能用一項標志性成果反映其水平,如諾獎、圖靈獎、菲爾茲數學獎,獎勵的都是一項具體的科研成果。一流科學家都有自己的標志性成果,并作為自己的學術招牌,如高錕—光纖通信,馮康-有限元法,黃昆-多聲子躍遷理論,薛其坤-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熊彼特-創新理論,庫恩-范式理論,費孝通-鄉土中國;一流科學家可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核心貢獻,如諾獎獲獎詞,如錢三強發現了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并對三分裂機制作出科學解釋。碩果累累的科學大師,同樣用最突出的成果作為學術招牌,如愛因斯坦-相對論,楊振寧-規范場。在其他領域也是如此,一流人物都有標志性代表作作為自己的專業招牌。如達·芬奇-蒙娜麗莎,貝聿銘-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識別一流人才,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評價其一項原始創新成果足以認定。學術研究包括推進性研究和突破性研究兩類,突破性研究產生原始創新。筆者將突破性成果的核心凝練為突破點四要素:①突破什么(學術定論/主流共識/思維定勢/研究范式/現行做法/權宜之計/學術僵局,或技術定論/主流技術/技術范式/技術系統/技術僵局/應用系統/生產方式/產業結構/技術經濟范式/經濟發展模式等。其中之一或幾個);②怎么突破的(通過提出和解決什么問題實現突破的);③突破開辟的新領域及其意義和前景(這是突破性成果的核心特征及其與推進性成果的根本區別,是突破產生原始創新之所在);④作為標志點,用一句話或一個術語概括突破及其產生的原始創新。由于細分領域很多,突破及其產生的原始創新并非鳳毛麟角。
筆者強調原始創新是開辟新領域,是“從0到N”(N=1、2、3…10…100…),不僅是從0到1,更是要從1到N,原始創新不僅是從無到有,而且要求這個“有”是源頭活水、奔流不息的新領域、新藍河、新藍海等。原始創新包括三個環節:做出、發表、公認,得到公認之前,不是原始創新,只是普通成果,甚至只是一個“錯誤”。而公認需要同行評議,同行評議的主觀性、非共識、同行相輕,造成原始創新被埋沒,大材小用。因此,及時認定原始創新至關重要。
成為拔尖人才、頂尖人才就是因為有“尖”,甄選一流人才不用面面俱到,只要評價其一項原創突破成果足以認定。筆者長期研究學術評價客觀化,2004年提出開放評價法,后經不斷發展、完善,并提出其簡明版“互聯網+代表作”評價法,它繼承了同行評議的優點、克服了其缺陷,對格式化的原創突破成果(規范展示突破點四要素等)進行評價即可及時認定。一流人才是做出原創突破的杰出人才,這是國際通行標準。經過兩次聚焦(成果聚焦到代表作+代表作聚焦到突破點)然后 “以尖識才”,評價“尖”(原創突破成果)即可甄選一流人才。一流人才都有標志性代表作作為自己的學術招牌,以此可成為“帽子”的替代品。學術招牌有具體內容,可接受監督,可啟發研究,可對接用戶,而“帽子”只是一個標簽,不提供任何具體有用的信息。有無原始創新、有無因原始創新形成的學術招牌,是一流人才的試金石。社會各界記住這一標準,即可破除“唯帽子”。
創新人才的成長有自身的規律,不能想當然地認為人才成長的每個階段、每個層級都需要人才帽子加持,實際上這嚴重干擾了公平競爭和人才成長。人才成長、學術進步需要的是公平競爭和寬松環境,人才可以分級,但是人才帽子不應分級,只給一流人才(其原創突破就是自己的學術招牌且可接受監督)以榮銜,這樣既表彰杰出成就和人物,又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公平競爭的秩序與環境。
3.盤點十年磨一劍原創成果,讓大材小用的一流人才及時勝出
(一) 一把劍主義:一流人才的新標準
做出原始創新需要“熱愛、天賦、專注、堅持”,這四個要素與奧運會等頂級競賽上取得佳績的條件一樣。原始創新需要長期堅持、孜孜以求,原始創新往往就是十年磨一劍做出的突破性成果。為了方便及時甄選一流人才,筆者提出“一把劍主義”。強調標志性成果的重要性由來已久,作家丁玲倡導“一本書主義”,“一把劍主義”則指:學者應潛心研究,十年磨一劍,做出一項突破性成果,在科技史上“立得住、傳得下去”,并作為自己的學術招牌,“一把劍”特征突出,易于識別。十年磨一劍的結果,往往有系列成果發表、有學界反饋,此過程特征有助于識別一流人才。
職業學者的行為特征也加強了“一把劍”的可信性:其長期堅持研究一個問題,往往有三個原因:①確信研究思路、技術路線走通了,結論成立;②長期檢索和國內外交流互動,確信是原創突破、獨創獨有;③不斷得到學界積極反饋和好評,相當于經歷了長期同行評議和認可。
“一把劍”是學者的標志性代表作,是學者的學術招牌,“一把劍”包括劍尖、劍身、劍柄、劍鞘四要點:(1)“劍尖”:突破點四要素等核心貢獻凝練成300字左右的一段話及標志點一句話;(2)“劍身”:發表同題系列論文論著專利清單;(3)“劍柄”:獲獎、轉載、引用、評論、受邀作學術報告等學界反饋與好評;(4)“劍鞘”:國內外同類工作的盤點比較及優勢。這些特征鮮明、高下立判。此外,劍友是指“一把劍”原創成果吸引的同行與求教者、傳播者、應用者,以劍會友,形成學術共同體、原創共同體。有無“一把劍”,有無原創突破成果,是一流人才的試金石,一目了然,用戶和同行可“以劍識才”。“一把劍”可破除“唯帽子”等頑瘴痼疾,避免“中材大用”的危害,“一把劍”作為學術招牌代替“帽子”,回歸學術正途。
盤點十年磨一劍原創成果,按照上述“一把劍”四要點進行規范展示,大材小用、大材中用的一流人才必將脫穎而出。一流人才與二流人才的區別不是程度上的,不是95分與70分的區別,而是方向上、層次上、維度上的區別,向一流人才咨詢,可以撲捉先機、出奇制勝;學科和項目的主持人是一流人才則能夠實現目標,引領發展,自立自強。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國家“十四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指出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目前各地正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在“3+N”格局下,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率先盤點十年磨一劍原創成果者,將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雙一流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一流人才延攬競爭中搶占先機。
(二)建立“主題學者”名錄數據庫,開啟科研業務流程重組
及時甄選一流人才的標準與方法有許多應用,例如甄選“主題學者”,建立“主題學者名錄”數據庫。目前,對接專家學者主要依靠行政渠道,對接知名的大學和科研院所等科研機構,層層落實,由其基層負責人安排學者承接任務。在許多情況下,這種方式都對接不到相應的一流學者,甚至連優秀學者都對接不上。表面上看,咨詢報告來自高大上機構,實際上,執筆人可能就是個博士后或副教授。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用戶早就應該直接對接學者了,就像尋找奧運會開幕式的導演,應該對接張藝謀,而非對接什么高大上的電影制片廠。流程重組(BPR)給企業帶來深刻變革,科研領域的業務流程重組(RBPR)也應該開啟了:第一步就是從通過行政渠道對接學者改變為通過數據庫名錄對接學者(實際上也是對接體制內的學者),根據需要可以快速對接到相應的一流學者,得到一流的知識服務。
懂行的用戶應該知道,高水平的咨詢報告的主持人與執筆人應該是同一個人,他/她至少應該是術業有專攻的優秀學者,通過信息搜索不難掌握其在該主題領域的研究積累、學術地位和學界反饋與評價。對于政府部門等需要的重要咨詢報告,主持人與執筆人是同一個人,并且應該是一流學者,其在該主題領域應該有原創突破的標志性代表作。如此才能確保知識服務的質量與水平,杜絕以次充好。
主題學者包括主題學者與主題前沿學者,主題學者是在某主題領域,國內研究名列前茅的優秀學者,主題前沿學者是在某主題領域,做到國際與眾不同、國內數一數二的一流學者。根據成果積累與學術界反饋與評價可甄選出主題學者;用上述甄選一流人才的標準與方法可甄選出主題前沿學者,或稱前沿學者,其因做出原創突破而在國際學術前沿占有一席之地。“主題學者名錄”數據庫的入選者的介紹由基本情況+核心數據,核心數據包括(1)代表作核心貢獻:解決了什么問題,實現了什么突破,突破所開辟的新研究領域及其意義,并將核心貢獻凝練概括為一句話;(2)已相應發表的系列論文論著或專利;(3)學術界的反饋:獲獎、轉載、引用、評論、受邀作大會報告等;(4)國內國際同類成果的比較及優勢。符合這些條件者即為主題前沿學者。只是術業有專攻,國內名列前茅者為主題學者。
成為主題前沿學者,是學者步入一流學者之列的標志,以此鼓勵成長中的學者不僅要一專多能,更要一尖多能,采取針尖戰略,在一個研究主題上做到精深、卓越、領先,成為世界上研究該主題的最佳學者之一,這也是互聯網時代的競勝之道。
當建成主題學者數據庫(首先在國內甄選,進而可擴大到國際范圍),學習者、咨詢者、求賢者等知識用戶可以通過學術信息渠道(而非行政渠道),迅捷、精準地對接主題學者和主題前沿學者,相應地得到優質知識服務、一流知識服務或一流人才。可首先在全國的體制內(國立高校和國立科研機構)搜索、甄選主題學者(包括主題前沿學者),不拘一格降人才,收入主題學者數據庫。線上線下結合建立“主題學者”工作室、“前沿學者”工作室等,實行PI制,工作室在科研與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持下,成為開放科學時代的主流科研組織方式之一,實現科研組織扁平化、網絡化變革。高端智庫有兩種:大型實體機構和以主題學者工作室為節點的網絡組織,前者如超算中心,后者如云計算網絡,可稱之為云智庫網絡,兩者應該并重。高端智庫的首要職能是出思想,思想是個人的產物,是思想家的創造,“主題學者”工作室型的云智庫大有可為。
主題學者數據庫讓甄選學術帶頭人和重大項目主持人有“庫”可依,對接“主題學者”而非學術機構,讓用戶尋求優質知識服務與一流知識服務有依有據、迅捷精準,以此改變目前主要依據行政渠道、對接研究機構來尋求知識服務的低效方式。此外,以人才為本,對學科、大學、科研院所的機構評估中,主題學者、主題前沿學者的數量與分布應該作為最重要的評估指標,科研機構擁有足夠數量的主題學者才能稱之為科研“國家隊”;擁有足夠數量的主題前沿學者才能稱之為國際一流科研機構。一流學科的核心特征是引領發展,主題前沿學者是因做出原創突破而居于國際學術前沿的一流學者,最為勝任一流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善待、尊重一流學者是有條件的,只有機構評估以主題學者(某主題領域國內名列前茅)、特別是以主題前沿學者(獨創獨有、國內領先,國際上與眾不同、居于前沿)的數量為首要指標,一流學者才會受到單位的重視,也就是說,“高標準、優勝出”,否則會“低標準、逆淘汰”,對于鐵飯碗機構更是如此。
做成事的關鍵是選對人,科技體制改革、基礎研究十年規劃、雙一流建設、高水平智庫建設等的首要問題是甄選一流人才作為學術帶頭人并充分發揮作用,這一問題不解決,再好的規劃、再迫切的需求,都無法實現。
結語和啟動方案:盤點十年磨一劍原創成果,讓大材小用者及時勝出,迅速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基礎研究能力與智庫競爭力
本文通過分析長期以來“四唯”“五唯”造成的一流人才標準錯位,以及人才評選過程中存在拼關系、拼包裝的惡性競爭,導致數量可觀的一流人才被大材小用。科技史和科研特點都表明,水平越高的學者越能用一項標志性成果反映其水平,拔尖人才、頂尖人才,就是因為有“尖”,因此甄選一流人才,不用面面俱到,只要評價其一項原始創新成果足以認定。原始創新成果往往是十年磨一劍,有長期學術界的反饋,相當于經歷了長期的同行評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就是要從引進吸收、跟蹤跟進、集成創新為主,躍升為以原始創新、前沿引領為主,這一轉變絕非易事。如果說引進吸收、跟蹤跟進的科研難度是1,則原始創新的科研難度就是100、500,甚至更高,科研難度陡然上升,只有一流人才方可勝任。
啟動方案是:“一把劍”的四要點特征鮮明,盤點十年磨一劍原創成果可以讓大材小用的一流人才脫穎而出。運用甄選一流人才的標準與方法,甄選主題學者,建立主題學者名錄數據庫,設立主題學者工作室、前沿學者工作室,讓學習者、咨詢者、求賢者可以迅捷精準地直接對接,得到一流的知識服務,得到一流的學術帶頭人與項目主持人,讓一流人才充分發揮作用,打造以一流人才為中心的卓越科研體系。
一流人才包括成名、半成名、未成名三類,后兩者更可能是新思想、新原創的策源地。目前我國各地正在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十四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率先盤點十年磨一劍原創成果者,將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雙一流建設、高水平智庫建設(包括云智庫建設)和卓越科研特區建設的一流人才延攬競爭中搶占先機。為擁有學術招牌(形成于原始創新成果而非“帽子”)的一流人才設置講座教授,組建理工高等研究院、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擔任一流學科的學術帶頭人。2022年,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大學及建設學科名單已經公布,本次共有147所大學入選,大約有五百個一流學科建設,全國就至少需要五百位一流學者作為學術帶頭人,他們應該做出過原創突破,有自己的學術招牌。文科領域的一流學者,作為學術帶頭人,更應該有十年磨一劍的原創突破成果,國內領先,國際居于前沿,引領學科發展。如何甄選這五百位學術帶頭人(可謂一流學科建設的“五百羅漢”),成為一流學科建設成敗的關鍵。
以人才為本,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影響力與競爭力是由其擁有多少一流學者決定的。有無十年磨一劍做出原始創新是一流學者的試金石,一目了然。國內這樣的學者不多,例如,在符合“四個面向”的文科領域,開辟新領域的原始創新或許只有十幾項、幾十項,其中被大材小用、大材中用者不在少數。哪所大學率先破“五唯”立新標,盤點十年磨一劍原創成果,匯聚這些真正的一流學者組建或充實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勢必在文科領域獨占鰲頭。因為是“四個面向”領域,這樣的高等研究院更是原創思想的策源地,作為出思想的高端智庫同樣出類拔萃。此舉將使得一流學科、一流大學、一流智庫、一流科研機構重新洗牌。
為戰選才,為科技戰、智庫戰、國防戰等優選英才,讓數量可觀的被埋沒、被半埋沒的一流人才及時勝出,立竿見影地提升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基礎研究能力和智庫競爭力,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以有效應對國際上的嚴峻挑戰,在大國博弈中贏得優勢,以維護公平正義,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