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個重要尺度,也是一個顯著標志。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為美好生活提供文化滋養和精神支持,是新時代文化工作的重要使命。”近日,在由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威海)、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繁榮高端論壇”暨“世界文化論壇第三屆中國文化分論壇”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院長、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王偉光如是說。
會上,來自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研討交流。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首席教授程恩富指出,判斷一個社會文明程度是否提升了,文化是重要的觀察維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為例,進入新時代以來的這十年,我們著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堅持貫穿結合融入、落細落小落實,不斷推進這項關系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養什么樣的公民的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顏曉峰在題為“深入理解‘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的報告中指出,中華文明新形態,鐫刻了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蘊含著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一把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的重要鑰匙。
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張國祚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
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林建華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緊緊連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又緊緊連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我們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強調。
山東省高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商志曉提出,中華民族要以積極的姿態和負責任的態度、建設性的行為和方式,為世界文化繁榮發展奉獻智慧,以己之力、盡己所能引領世界文化發展方向,為世界文化激蕩增添正能量。
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會會長黨圣元、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高文書、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熙國、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李冉、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傳利、復旦大學哲學院教授王鳳才、《中國文化報》周刊中心主任楊曉華、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周向軍、青島大學二級教授譚泓等與會并作報告。
大家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重大理論命題,更是長期實踐課題。進入新時代以來,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中華文明新發展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新增量,廣大文化工作者、研究者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與會學者強調,新征程上,要以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為滋養、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引,把握歷史主動、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繁榮,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蔡青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