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越(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網絡強國建設作出重要論述、提出明確要求。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并提出可以從3個方面把握核心技術,“一是基礎技術、通用技術。二是非對稱技術、‘殺手锏’技術。三是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這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基礎技術、通用技術是指關鍵材料、關鍵零部件、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基礎算法等網絡信息領域應用廣泛并具有基礎支撐作用的核心技術。非對稱性技術、“殺手锏”技術是指在移動通信、光子芯片等領域,我國有望形成技術優勢和戰略威懾的關鍵技術。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是指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智能汽車、元宇宙等領域對傳統技術路線具有變革性的替代效應的核心技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在這些領域,我們同國外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如果能夠超前部署、集中攻關,很有可能實現從跟跑并跑到并跑領跑的轉變。”因此,梯次布局核心技術體系是我國筑牢網絡強國根基的關鍵。
一、布局核心技術體系對于網絡強國建設具有關鍵意義
一方面,網絡信息核心技術體系是建立自主可控信息基礎設施的關鍵支撐。目前,美國在網絡底層技術體系與生態系統中占據主導位置,歐洲與日本在傳感器、芯片領域各具優勢。我國在芯片設計制造、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技術、通用技術方面仍未實現完全自主可控。網絡信息技術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型基礎設施等的建設息息相關,需要集舉國之力突破底層基礎技術束縛,打造網絡信息核心技術的自主生態圈,將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提升國家科技實力,強化國際競爭優勢地位。
另一方面,網絡信息核心技術體系是搶抓未來國際競爭與國家安全戰略制高點的重要保障。網絡信息底層基礎技術中涉及到的操作系統、基礎架構軟件、AI芯片、光子計算、量子計算等,是關切到我國產業安全、科技安全等的核心關鍵技術,對國家科技安全、產業安全、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具有重大意義。網絡信息產業生態體系的復雜性迫切要求我們在計算、存儲、網絡和人工智能芯片領域全面布局,構筑長期發展的產業優勢。
二、我國建設網絡強國仍面臨核心技術體系短板挑戰
我國科技基礎條件資源仍較薄弱,特別是核心儀器設備、關鍵材料、關鍵零部件、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基礎算法等存在短板,相關領域尚未形成有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在當前國際競爭新格局下,我國依托自主核心技術支撐網絡強國建設仍然存在較大挑戰。
具體來看,一方面,我國網絡信息底層技術架構與標準大多由國外企業主導,存在較高產業安全風險。由于我國信息技術起步較晚,目前我國高端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核心軟硬件的核心技術積累還不足,信息技術安全監測能力還不夠強,特別是在大數據分析、可信云計算、安全智能聯動等重要方向的技術能力仍有欠缺。以工業研發軟件領域為例,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CAD)、計算機輔助工程(CAE)仿真分析軟件、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的核心技術與市場份額基本由德國西門子、美國歐特克、法國達索、瑞典海克斯康、新思科技等國外企業控制。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方面,國外人工智能開發框架占80%左右,全球主流的人工智能開發框架都托管在全球最大的代碼托管平臺Github。一旦這些科研基礎軟件、數據庫等遭遇禁用和封鎖,國內網絡信息安全將遭到巨大威脅。
另一方面,我國網絡信息前沿技術戰略布局亟待完善,兼容激勵與容錯機制的政策體系仍需加強。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但是尚未出臺網絡信息前沿技術與產業的專項規劃與綜合性指導意見,以及對相關技術路線圖與發展目標等的前瞻謀劃。同時,當前對于前沿技術與顛覆性技術成果的激勵機制和風險容錯機制有待完善。亟需聚焦下一代顛覆性技術進行包容性的網絡信息前沿技術與產業政策框架設計,同時在規劃制定技術路線圖時,需考慮制定多技術路線的選擇與退出機制,給予相關政策設計一定的彈性。
三、新發展階段亟需優化布局我國網絡信息核心技術體系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日益增加。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相互交織依賴的國際分工格局下,需要進一步強化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的緊密結合,構建自主可控產業生態體系,增強國際伙伴基于國際貿易規則的戰略互信。
完善“鍛長板、補短板”相結合的系統性科技戰略布局。從“短板補位”來看,針對底層技術和關鍵技術突出的“短板、弱項、漏洞”,需要努力形成多循環、多路徑的關鍵技術有效供給,強化底線思維,壓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任務部署,做好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斷供”等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對于長期受制于人的各類網絡核心技術的攻關,做到精準持續安排。從“長板卡位”來看,把握信息技術架構變遷的機遇,支持顛覆性生態。以我國海量數據和巨大市場為支撐,在一些戰略性領域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自根自生新技術、新需求與新架構,在國際科技格局中形成局部競爭動態均衡和利益博弈之勢。例如,在人工智能、未來網絡、智能汽車、元宇宙等前沿領域建設一批前沿技術先導試驗區,系統性部署建設前沿技術創新策源地、創新成果轉化試驗地、未來場景應用引領地、未來產業發展集聚地,強化未來產業科技創新融合發展,并打造各具特色的網絡信息前沿技術與未來產業集聚區。
分層次布局一批網絡信息核心技術科創中心,建立產業核心標準與安全體系。面向各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的應用需求,以龍頭企業為抓手,分層次布局一批區域網絡信息核心技術科創中心。對網絡核心技術產業鏈進行擴鏈、補鏈、延鏈,保障我國關鍵產業鏈的連續性與穩定性。提升安全設計、數據防護、安全評測等方面的底層研發能力,降低對外技術依存度。依托自主可控芯片/處理器與相關技術體系,融合區塊鏈、軟件定義邊界等新技術,在網絡化基礎設施、云計算、大數據、工業控制、物聯網等領域建立安全的網信發展環境。進一步深入細化《網絡安全審查辦法》,確保我國網絡核心技術體系在信息化系統安全設計、數據防護、安全評測等方面標準的建立與實施。
強化我國自主網絡信息技術體系對于“十四五”時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撐。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自主可控底層芯片與架構為牽引,以數據庫、操作系統、基礎軟件、中間件等生態系統關鍵環節為支撐,以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破解產業發展瓶頸,推動自主網絡信息技術產品體系重點突破和整體提升,實現跨越發展。提高新基建、IT采購中軟件與服務的采購比例,牽引新型基礎設施構建完整的云基礎服務、高級服務、運維服務和數字化運營服務體系和能力。鼓勵由地方政府、領軍企業等主體組織推動和構建一批承擔國家使命的網絡信息技術基礎創新平臺和設施。依托網絡信息產業領域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和大科學裝置集群支撐行業整體應用水平的提升。
發揮國內需求的牽引作用,加快我國網絡信息核心技術應用。面臨世界政治經濟競爭格局的深度調整和嚴峻復雜的國際疫情形勢,需要推動我國自主網絡信息技術與產品在金融、能源、航空等國家安全需求場景,制造、電信等面向國際競爭的產業場景,智慧城市、醫療等與民生消費緊密相關領域的應用。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加快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對我國自主研發的、安全可靠的網絡信息軟硬件的采購力度,逐步實現進口設備的國產化替代。建立創新容錯和風險共擔機制,對重要應用場景中優先采納和布局我國自主網絡信息科技創新成果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出臺相關免責條款,分散新技術推廣和國產化替代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