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期】孟輝、李娜:數字經濟可以有效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
當前,我國可生產的工業品類高達500多種,制造業增加值連續11年排名全球第一,但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高技術制造業面臨“卡脖子”困境。
在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變革引領下,數字經濟從創新組織形態、模糊產業邊界、重構產業鏈關系等方面賦能兩業融合,有助于緩解制造業發展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強約束、比重下降和關鍵核心技術缺失等問題。
其一,數字經濟的發展,可以有效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創新綠色生產方式,豐富綠色產品供給,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形成綠色制造體系,是實現制造業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
其二,數字經濟可以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有效互動,創新兩業融合發展模式,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擴大現有產品市場,維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
其三,依托數據要素,促進創新資源整合和動力變革,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全產業鏈條融合,有效促進產業鏈的延伸和擴展,提高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因此,數字經濟賦能兩業深度融合,是幫助制造業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賈海薇、王海林:自給自足以確保糧食安全仍然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原則
經濟全球化,既促進了各國之間的互通有無,但也提高了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如果一個國家的糧食供給對外依賴性過高,則其國家安全程度就降低。自給自足以確保糧食安全,在當代仍然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原則。
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的研究,導致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加劇的首要直接驅動因素是“國際或國內戰爭沖突”“氣候變異和極端氣候”“經濟減速和衰退”,其次間接驅動因素是深度的全球發展環境因素,即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政治、科教文衛等多方面長期嚴重的不平等。而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與全球貿易戰等因素交織,一方面加劇了全球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在糧食供應鏈等多領域不斷推高全球食物成本,導致健康膳食的經濟不可負擔性加劇。所以聯合國糧農組織特別提議:加強人道主義援助,增強國際合作;加強各國糧食體系的氣候韌性,并在食物供應鏈中采取干預措施,降低營養食物的價格;實施社會民生保護措施,加強弱勢群體應對經濟衰退的韌性;徹底解決貧困問題和結構性不平等(例如性別、種族)現象;改善糧食生產環境,改變消費者行為,等等。
在嚴峻的國際糧食安全困境之下,中國的努力與表現非常值得稱贊。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始終高度重視“三農”的發展問題,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實現跨越式增長。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能夠始終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并在2020年消除了絕對貧困,這就是對全世界的糧食安全與消除貧困領域作出的最重大貢獻!
羅丞:深推農業保險
一是財政部門要提高保費補貼比例和增加保險品種,深推農業災害保險和農產品收益保險,保障重點農產品的抗災抗市場風險能力,對于脫貧戶參加種養業生產災害險的,考慮在承擔既定保費份額基礎上按一定比例予以補助。
二是加快將數字技術向農業保險滲透,將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技術引入到種植業及養殖業精準承保理賠模式中,構建氣象、農業專家和社會服務資源聯動的農業服務數據生態。
三是發揮農業保險在綜合金融中的基礎作用,開展“保險+銀行”聯動模式,發揮農業保險保單質押作用,把農戶理賠誠信數據納入個人征信系統,解決農戶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
李海東:當前美國之亂的精神根源是價值觀錯亂
當前的美國的確出現了比較普遍的政治失能、社會紊亂、經濟通脹、文化失魂等整體性危機的綜合“亂象”。這恰是美國對待外來移民及本國不同族裔那種引以為傲“化眾為一”的“美國化”進程遭遇重大挫折的寫照。多元文化帶來的美國核心價值認同漸趨弱化、與盎格魯薩克遜白人基督徒文化至上觀念導致的族裔對立加劇相互共振的作用結果是:美國人對自身身份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高度困惑。美國內部這種“文化戰爭”愈演愈烈,暴露出凝聚美國人心的“價值之錨”的松動和飄移。這種精神“失魂”現象如此沉重,以至于美國如同在19世紀60年代和20世紀30年代的內戰與“大蕭條”那般接近遭遇又一個內部“大危機”時期。這種價值錯亂直接導致當前美國政壇“魑魅魍魎”頻出的現象,族裔間、政治派別間和解的良性聲音已日漸稀薄,種族主義泛濫與政治尖銳對立反而成為常態,這不能不說是美國悲劇難解的重大表征。
黃德寬:漢字文明演進的歷史畫卷
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設立了“漢字發展通史”重大科研項目。該項目研究成果12卷本《漢字發展通史》(以下簡稱《通史》),作為“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圖書,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通史》力圖全景式描繪漢字體系形成發展的歷史,全面考察不同歷史時期漢字形體、結構和實際使用的情況,深入揭示漢字發展的歷史軌跡及其所遵循的基本規律,從而展現漢字文明發展演進的歷史畫卷。根據漢字體系發展的總體進程,《通史》將漢字文明的演進劃分為漢字的形成、古文字和近代文字三大歷史階段。
新石器晚期到夏代,是從早期刻畫符號到漢字體系形成的階段。新石器晚期各文化區系中刻畫符號的創制是漢字形成的源頭。經過文字發生機制的建構、文字符號創制方法的摸索和路徑的選擇,到夏代已從原始文字發展到成體系的早期漢字階段。
從殷商到秦代是古文字階段。殷商甲骨文是目前所見最早的成熟文字符號體系,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基本構形方式都已發展齊備,符號書寫建立了較為嚴格的規則,文字使用中同音假借現象十分突出,甲骨文已完全具備記錄語言的功能。西周時期,漢字形體的增繁、省簡、替換和訛變是主要演變現象,西周早期字形形象性特征明顯,中晚期以后書寫漸趨線條化,字形變得勻稱規整。形聲構形方式成為主要造字方法,約80%的新增字是形聲結構,其他構形方式的構字功能趨于萎縮。西周文字書寫的規范化和構形模式的形聲化趨向,是這一時期漢字體系發展的主要表現。春秋文字處于承前啟后的發展階段,字體的演變承續了西周金文以來的線條化趨勢,形體更加勻稱整齊,進一步削弱了字形的象形性,加快了形體符號化進程。形聲構形成為春秋時期最主要的構形方式,新增字90%以上是形聲字,反映了漢字構形系統的進一步優化。春秋文字在字體風格和用字習慣方面開始呈現一些區域性特點。戰國時期,形聲構形幾乎成為唯一的構形方式,新出現的字基本上都是形聲結構,構形的形聲化表明漢字構形系統已發展完善。戰國文字的字詞關系和用字習慣異常復雜,不同區系文字地域特征更為鮮明。秦系文字上承西周文字,歷經春秋戰國的發展,到秦代形成古文字的終結形態——小篆。在秦系文字系統內出現了字體創新要素,解散篆法的隸變普遍發生,早期隸書逐步形成。
漢字系統經過秦漢之際的進一步隸變,最終實現了形體的古今轉換,跨入近代這一歷史發展新階段。兩漢時期主要是形體的變更、調整和規范,文字的功能分工趨向明晰。漢初到武帝前期,漢字系統完成了隸書字體的定型化。武帝后期至東漢末,隸書進入調整和發展期,新隸體、草書等代表漢字發展方向的新興書體逐漸成為書寫主流。經歷這一階段的發展,漢字系統進入形體符號化、構造形聲化、書寫筆畫化的歷史新時期。從魏晉到隋唐楷書的定型,漢字構形方式和形體風格進入穩定狀態,字際關系、字詞關系更加明確,而俗字和異體的發生則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自宋代以降,隨著印刷術的不斷發展,產生了新的印刷體——宋體,此后漢字體系的基本格局趨于穩定。宋元明清時期,楷體正字字形結構穩定,官刻與坊刻、民間文書用字有明顯差異,方俗口語詞因本字難明而多有異寫,俗訛雜字是坊刻和民間文書用字的突出現象。
域外漢字資料極為豐富,《通史》首次將漢字在域外的傳播和少數民族地區的使用納入研究范疇。通過整理和研究日本、朝-韓、越南等域外漢字,從一個新的角度加深了對漢字發展傳播一般規律的認識,展現出漢字文明的廣泛影響。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