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期】肖立輝: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邏輯
人民對包括民主在內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的邏輯起點。從社會主要矛盾的需求端來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僅僅是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還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六個方面。從社會主要矛盾的供給端來看,就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手段很多,其中通過民主的辦法解決問題是一種后遺癥較少、受群眾歡迎的好辦法,通過全過程的民主參與,解決群眾面臨的實際問題。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核心要義。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
實現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的統一,意味著全過程人民民主不但體現在過程環節和細節,而且還體現在民主的成果體現多數人的意志。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的統一,意味著全過程人民民主既關注民主的形式,也關注民主的實質。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的統一,強調根據參與的議題、規模、性質等選擇和確定參與的方式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的統一,意味著人民民主的成果通過法定程序轉變為國家意志,以國家法律、政府法令或者決定的形式加以確立,從而保證人民意志與國家意志的耦合性。
劉幫成:主動“找活干”的基層干部畫像
主動在事前未雨綢繆。一方面,基層干部未雨綢繆,是將多年“摸爬滾打”積累的基層工作經驗,靈活運用到重大工作任務中。另一方面,未雨綢繆是基層干部防范風險意識的直觀體現。
主動在事中留心補位。主動留心領導需求,提醒工作進展;主動了解同事困難,提供幫助關心;主動知悉下屬情況,為下屬成長助力;主動響應兄弟單位號召,在關鍵問題上穿針引線,群策群力。
主動在事后復盤總結。基層干部既要是“萬金油”,還得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新知識、抵抗新壓力、拓展新能力。對待工作及時復盤總結有助于基層干部自我提升,茶余飯后主動總結群眾心聲、工作方式、經驗教訓,都是長本領的好辦法。同時,復盤總結督促基層干部時刻牢記崗位職責,不分時間場合,奮楫篤行。
張利庠:激發鄉村振興中人才的凝聚力
增強人才凝聚力的前提是鄉村“引得進”“管得好”“留得住”人才。“引得進”的關鍵在于人才需求的信息通達,相關引才政策制度合理,能夠匹配到愿意、能夠前往農村工作的相關人才。“管得好”的關鍵在于組織有力,高水平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優良有序工作氛圍、開放合理的人才交流平臺等能夠使得鄉村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得到妥善安置。“留得住”的關鍵在于使鄉村人才有歸屬感,薪資待遇、晉升考核等符合鄉村人才的預期和需求。
一方面,大力聚才引智,實施“情感引才”“理性引才”,用真情實感推進回援計劃,用科學方法規劃人才引進的數量和原則,把人才規制落到實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另一方面,傾情育才惜才,充分挖掘本地優秀人才并進行重點觀察和培養,激發優秀人才潛能;對鄉村振興人才進行分類、派用及定崗,重點培養優秀人才,普遍重視鄉村人才,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地盡其利,貨盡其通”。
司林波: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前瞻
我國農村環境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與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的不合理有關。因此,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發展。一是必須加速由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向清潔循環的集約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二是促進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推廣污水治理和回用技術。
完善農村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強化組織領導與激勵。一是要盡快在國家層面建立一部關于農村環境保護的專門性法律法規;二是要加速農業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建設;三是加強組織領導和激勵機制建設,建立健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績效評價與問責激勵制度。
加強農村生態文化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一是加大生態文化宣傳教育,通過推出生態保護典型案例和作品,提高廣大農村農民對生態保護的認知和重視;二是深入推進創建綠色鄉村,鼓勵綠色消費,推廣環保清潔能源,逐步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態消費觀和生活方式。
劉合光:城鄉融合發展面對的主要障礙
一是要素融合方面保障機制有待完善。城鄉二元的戶籍壁壘沒有根本消除,農民工沒有徹底轉變為市民,權益得不到保障,城市人才下鄉也受到權益保障程度不高、配套支持政策不充分等因素的制約。
二是產業融合方面缺少集聚效應發揮作用的基礎。現代產業發展都有聚集需求,產業集群式發展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主流,而鄉村產業發展薄弱,鄉村的產業發展軟硬件配套與城鎮產業園區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對城鎮產業的吸引力不足。
三是制度融合上存在制度性差別、共享機制待完善。一方面,由于戶籍制度形成的城鄉分割,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存在制度性差別。另一方面,保障農村居民共享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機制還有待完善。
四是治理融合方面存在治理資源匱乏、治理結構固化和公共產品供給低效的困境。鄉村治理存在的困境有:治理資源匱乏,城鎮化通過虹吸效應對鄉村治理人才的過度抽取,農村治理資源相對緊缺;治理結構固化,鎮政府和村委會治理結構與城鎮化背景下村民流動性之間存在沖突;公共產品供給低效,村民對公共服務短缺的訴求壓力轉移到鄉村治理干部身上,帶來治理干部與村民之間的緊張關系。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