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期】曹威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內核與豐富內涵融入精神文化產品創作之中,使精神文化產品既具思想性又有藝術性,要采用沉浸式、體驗式、交互式等不同形式,利用互聯網技術、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載體,讓人民群眾享受豐富多彩而又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盛宴。
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要彰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優越性,引導高雅藝術走進群眾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分眾化表達、區域化表達,為不同群體、不同行業的群眾提供均衡化、精準化、個性化的文化產品,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產品。
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結合不同群眾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道德教育,積極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社會風尚。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發揮精神文化產品進入社會傳播體系的影響作用。
原文鏈接: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秦煥梅:加強逆周期調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首先,基建投資應率先發力。加大基建投資力度需要壓實地方政府的責任。短期內,基建投資仍是穩經濟的主要抓手。基建投資應配合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大方向,如5G基站、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基建目前增速較快,但占比仍較小,需要與傳統基建相結合,這有助于更好地穩住經濟基本盤。
其次,堅持“房住不炒”的同時,需注意防范系統性風險、滿足合理的融資需求,保持房地產平穩發展,穩住房地產市場基本盤。
此外,消費復蘇和服務業恢復需要居民收入的進一步提升,而收入提升的根本還在于經濟保持一定增速,為此必須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在這一過程中,財政政策要適度發力,與微觀政策相配合,持續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程俊杰:要素再配置促進“隱形冠軍”培育
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需要強化鏈條主體。除了壯大少數“鏈主”企業,還要培育一大批擁有核心技術、關鍵工藝和重要產品的“隱形冠軍”。一方面發揮中間品需求的市場效應。國內的生產企業要根據需求反饋對技術、工藝進行長期反復的試驗、改進和創新。發揮中間品需求的市場效應,就是要鼓勵上下游企業開展緊密合作,共同探討技術、工藝改進方向和方案,本質上是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進行市場化再配置,從根本上解決生產企業長期專注于細分領域的能力問題。
另一方面發揮產權激勵的財富效應。“隱形冠軍”企業的培育發展,除了要在全社會營造包容失敗、鼓勵創新的文化和氛圍外,還要解決讓生產企業靜下心來長期專注于細分領域的動機問題。這就需要開展產權激勵,通過財富效應的發揮,引導企業避開外向型、粗放型發展模式,專注、低調、克制、創新地使自己保持在同行業前列并獲得合理的壟斷收益。
胡敏: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面對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的外部環境,穩增長是應對國際風云變幻,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圍繞穩增長,在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基礎上,著重點在穩政策、穩企業、穩民生、穩預期。
穩政策。這里的“穩”就是強調宏觀政策的不偏向、不收縮、不碎片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更要協調聯動,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要有機結合,政策實施更要有前瞻性、整體性,政策發力還要適當靠前。
穩企業。要深入推進公平競爭、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新的減稅降費和落實減負紓困幫扶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制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支持。
穩民生。要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切實兜住兜牢民生底線。強化就業優先政策,今年高校畢業生首破千萬,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解決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問題,健全靈活就業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政策。
穩預期。經濟面對下行壓力下,為改變悲觀情緒,政府在宏觀層面要適時而變,精準施策,不斷釋放政策紅利,有效暢通市場信息,加強輿情引導,堅定市場主體信心,激發強大市場力量。
涂圣偉: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要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扶持政策應瞄準五個能力提升,推動實現從外部幫扶轉向內生發展。
搬遷群體市場參與能力。其中,市場參與能力的高低又極為關鍵。要不斷拓寬搬遷群眾獲得技能的渠道,搭建網絡培訓平臺,組織搬遷群眾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把以工代賑項目實施與勞動者技能培訓、素質提升相結合,不斷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
安置社區的社會治理能力。必須形成強有力的社區組織體系,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加強后續扶持,重點應放在推動安置點社區共同體的培育上,補齊社區服務設施短板,提升公共事務集體行動能力,構建開放融合安置社區。
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需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從產業扶持、金融信貸、農業保險等方面,健全產業發展生態,完善產業鏈服務體系,確保成功率和可持續發展,做大做強優勢產業。
文化建設引領能力。區文化空間再造甚至比經濟生計培育更為重要。重構文化空間既是搬遷群眾的訴求,也是推進安置點社區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后續扶持階段應更加重視文化建設,有效滿足搬遷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促進人際和諧,增強安置區凝聚力。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