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期】劉元春:市民訴求驅動超大城市治理
“接訴即辦”改革通過市民訴求驅動超大城市治理,是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的北京探索。針對超大城市治理,可以使用不同的路徑,如規劃路徑、技術路徑、管理路徑、文化路徑、經濟路徑、生態路徑等。北京市的“接訴即辦”改革開始以回應市民訴求為主,然后推動首都超大城市整體性、系統性和全面性改革,正在形成一種市民訴求驅動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子。正是在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的探索上,“接訴即辦”改革實現了從小切口到大變革的跨越和深化。
彭育園、李平:“雙碳”戰略對數字農業快速迭代升級有著天然訴求
隨著“雙碳”目標在農業領域的縱深推進,意味著要大幅降低農藥、化肥和動力機械等傳統農業生產和生活資源要素投入,同時要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碳匯能力,還要全面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的監管和治理,這些不得不加以考慮的現實問題,都是農業數字化轉型能解答好的重要時代課題。此外,數字化轉型作為各類農業經營主體降低環境成本的重要路徑,通過數字化新型技術推廣應用,農業經營主體獲得預期環境收益的機率大幅增加,促成相關主體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雷黎明:使用規范漢字,媒體要“督責”
互聯網時代,融媒體、自媒體等在漢字使用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漢字的數字化發展,成了漢字新體、新形、新義的“創作者”。而個別媒體在質量監督方面較為欠缺,導致各種拙劣字體、錯誤字形、惡劣字義呈現出無序傳播和無章使用的狀態,成了漢字不規范使用的“發酵池”“催化劑”。對此,媒體要做好自我規約,自覺遵從漢字使用規范,并充分發揮媒體監督與糾正不良現象的作用,創新宣傳手段和監督方式,不能對不規范漢字的現象熟視無睹,要堅決制止和消除漢字使用的不規范現象,正確引導漢字使用走向規范。
劉志成: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向縱深發展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充分考慮不同要素、不同區域市場化水平的差異,著眼于探索前沿政策、嘗試創新突破,就要素市場建設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市場主體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作出部署,有一系列突出的特色和亮點。
一是強調尊重基層首創精神,支持具備條件的地區結合實際大膽改革探索,有利于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
二是強調系統集成,要求在實現局部突破的同時,充分發揮多個舉措互促共進、不同要素協同配置的集成效應。
三是高度重視制度建設,努力實現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前沿突破,形成經驗成果,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路徑模式。
?
任麗梅:西方國家亂象,根源在于日益嚴重的財富與階層分化
當前,一些西方政客和學者攻擊我們的共同富裕政策“在經濟上具有破壞性”,他們所謂的“中國不應采取任何行動消除社會不平等”的觀點,就像“腐敗促進經濟發展”一樣,只是一些表象性現象的簡單推演。事實上,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即使在西方經濟理論看來,更多人群的富裕也應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美國經濟在上世紀30年代出現質變性的大發展,離不開羅斯福“新政”,而羅斯福新政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抑制壟斷,擴大社會發展機會,增加中產階級的數量。而當今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發展已經背離了這個方向,任由社會兩極分化的結果擴大,由此導致的逆全球化和民粹主義“國有化”趨勢愈演愈烈。
在當前資本主義制度下,少數個人財富積累對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持續性。在資本主義國家,財富日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貧富分化日益嚴重是周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新冠肺炎疫情則讓這種脆弱經濟體系的問題集中暴露出來。疫情發生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國內政黨斗爭、族群撕裂、底層民眾與政治“精英”價值觀分化、社會不公平現象等問題日漸突出,根源即在于日益嚴重的財富與階層分化,世界經濟體系也因此缺少了生機與活力。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