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期】黃鎖明: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
確立“新農人”培養目標。要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確立為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的育人目標。三者是一種交互合力的關系:只有具備“懂農業”的知識與技能基礎,且擁有“愛農村”“愛農民”的情感基礎的“新農人”,方能真正服務于“三農”工作,推進鄉村振興。這一育人目標的實現,需要高校與地方協同推進。
優化“新農科”專業設置。“新農科”旨在推進農科與理工文學科深度交叉融合,主動適應信息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轉變。眾多高校錨定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主動適應變革,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以創新方式培養復合型人才,切實推行科技小院專項、鄉村振興等專項研究生招生項目,使一批研究生層次的應用型人才脫穎而出。下一步,高校與地方需要持續互動,周期化常態化優化涉農專業設置,以切實增強鄉村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供給的匹配程度。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新農人”不僅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而且需要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可見,涉農人才需要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技能,不是僅僅在大學教室里就能培養出來的,因而亟待創新培養模式,加強校地協同,在培養過程中推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靈活合理用好人才。當前,鄉村在社會服務、公共設施等方面與城市相比,還存在諸多短板。如果脫離實際情況,試圖將人才“固定”在鄉村,很可能會傷害他們的“鄉村情感”,打消他們建設鄉村的積極性,為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帶來負面影響。因而,對涉農人才的應用策略應更加靈活合理,秉持可“不為我有”但“必為我用”的邏輯,建設一支容納不同層次、類型、專業的人才隊伍。靈活合理用好涉農人才,既需要高校在推進學生就業工作中更加面向廣大鄉村,引導學生扎根鄉村;也需要地方在用才時不拘形式,為鄉村人才提供個性化崗位。
張占斌:提高領導經濟工作的專業能力
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復雜系統,做好經濟工作,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努力做到“致廣大而盡精微”。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入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點、新形勢、新需要,立足整體、著眼長遠,綜合考慮政治和經濟、現實和歷史、物質和文化、發展和民生、資源和生態、國內和國際等多方面因素,使各項政策和舉措符合客觀規律、滿足群眾需求。全面落實宏觀政策、微觀政策、結構政策等各方面政策,積極推動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聯動,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兜住兜牢民生底線;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努力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生物經濟時代加速到來
進入新世紀以來,公眾對于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的認知度、接受度和需求量快速增長,生物經濟時代由成長期向成熟期邁進的節奏將進一步加快。與工業經濟時代相比,生物經濟時代更加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突出科學技術能夠更多推動人類、生物界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與信息經濟時代相比,生物技術平行于甚或高于信息技術成為底層共性技術,生物資源與數據資源以及勞動力、土地、能源等要素資源共同成為人類社會寶貴的資源,此外,生物經濟時代不僅關乎生產效率的提升,也密切關系對自然、人類等物種本體的改造。信息經濟時代背景下,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間的差距是效益、效率,以及“數字鴻溝”,生物經濟時代,這種落差將會表現為物種的優劣、生命權利的歸屬、生存質量的高低、食品資源能源等的供給水平,影響的是“物競天擇”等自然規律。
顧學明:以RCEP生效實施為契機,激活經濟新動能
開創RCEP推動高水平貿易投資合作的新局面。應充分利用RCEP的開放承諾與規則標準,夯實我國外貿外資基本盤,促進貿易投資高質量發展。鼓勵企業用好協定降稅和便利化措施,降本增效,擴大我國優勢產品出口,增加成員有競爭力的產品進口,積極與RCEP成員發展市場采購、跨境電商、離岸貿易等貿易新模式、新業態,促進貿易結構優化。
搭建智慧精準、互聯互通的RCEP公共服務新體系。以RCEP生效實施為契機,建立完善自貿協定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信息互聯互通,加強智慧精準服務。依托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整合國內自貿協定實施相關機構信息,促進與RCEP成員信息平臺網站相互鏈接,建設“一站式”信息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關稅比對、原產地規則以及成員檢驗檢疫和技術標準、服務投資市場準入、政策法規咨詢等綜合性服務。
塑造RCEP區域經濟產業的競爭新優勢。RCEP生效將提高區域整體開放水平,為我國優勢產業創造更有利的外部環境,但也將加劇市場競爭,使部分產業面臨一定壓力。對此,更需主動作為,以競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競爭中積極鍛造產業新優勢。
林尚立: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
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從實際出發,走出一條方向正確、符合國情、屬于自己的道路。黨的百年歷史表明,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最核心的就是要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最關鍵的就是要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擁有發展的自主權和主動權,確保國家和民族實現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