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期】劉俏、顏色:增加對碳中和及5G/6G的投資具有特別的意義
????碳中和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經濟學、管理學問題。實現雙碳目標,我國在2050年前需要投資255萬億元(按2020年不變價)。如果這些投資在未來三十年內平均分配,意味著我國每年需投資8.5萬億元用于碳中和,這相當于GDP的8%。這些投資將成為中國經濟動能轉換最大的推動力之一。而圍繞著節點行業的投融資、技術變革、產業政策及商業模式創新,將決定我國碳中和的路徑。
????5G/6G作為我國再工業化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更是重要的基礎核心領域。估測顯示,基準場景下,5G的行業導入在2021—2030年期間將帶來31.21萬億元的新增GDP。如果行業導入創新更積極,市場微觀主體的參與更踴躍,5G應用場景所帶來的新增附加值可能遠超過31.21萬億元,甚至達到60萬億元。我們的分析顯示,5G帶來的價值附加主要集中在2026—2030年,之后中國經濟將進入6G時代。大力投資基核行業,帶動數量龐大的市場主體參與到創新過程中,是“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有效的結合方式。
????我國宏觀政策目標體系不應局限于當期的GDP或是當前GDP增速,而應該轉向幾個“有利于”:有利于新動能的出現,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有利于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速,有利于1.5億個大中小微和個體工商戶保持活力;長遠講,有利于國家整體價值的提升,有利于形成強大的國家核心競爭力……這種轉向,可以帶來全新的政策構想和思路。
????
????邱兆祥、劉永元:把握好政策性金融與市場化運作的關系????共同富裕是重要的政治任務。政策性金融機構作為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的職能延伸,要引導長期大額低息資金定向投入到共同富裕的薄弱環節。
????但應當注意到,政策性金融機構本質上仍是具有經營風險的法定金融機構,而非政府部門,在資源配置過程中亦要堅持保本微利和可持續發展原則。
????因此,政策性金融機構作為掌握國家金融資源的特殊金融平臺,在助力企業和居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不宜通過大水漫灌的“輸血”模式,而是要通過“造血”模式,形成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長效機制。
????
????陳永平:培育核心素養,學校課程設計需要做好兩件事????核心素養是能夠“心、腦、手”合一做事:用心做事的人需要堅定的理想,其核心是信念;用腦做事的人需要科學的方法,其核心是思維;用手做事的人需要積極的行動,其核心是習慣。 一個有堅定信念、科學思維、積極習慣的人,其背后一定有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良好學校教育的培養。那么學校教育如何培育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地要通過高質量的課程設計來實現。我們知道,英文“課程”(curriculum)一詞是由“跑道”衍生而來。我們可以據此把學校的課程分為兩類:一類是先鋪好道,引導學生去跑;另一類是先讓學生去跑,學校持續跟進搭平臺、鋪出道。
????基于這樣的認識,學校課程設計可以重點做好兩件事。一是基于育人目標的跑道預設,在保證多樣選擇和真實體驗的基礎上,做實做精國家課程的二度開發,把國家要求、社會需求、學校追求全程全域融入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二是基于個人追求的跑道創生,以橫向拓寬和縱向加深來創生跨學科課程,并引入信息技術,依托大數據平臺,支持個性化學習,把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個人志趣的新要素及時體現到校本特色化實
????原文鏈接:如何尋找核心素養的落點
????
????馮俏彬: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提高政策的精準性????為了繼續做好“六保”“六穩”工作,2022年我國將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出臺新的減稅降費措施。但與過去相比,2022年將更加突出減稅降費政策的精準性和針對性,主要瞄準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制造業等國民經濟運行和產業鏈供應鏈中的重點環節、薄弱環節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扶持。這主要是因為在當前疫情沖擊還沒有完全過去的背景下,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仍然是受經濟下行影響最大的部分,而他們直接關系著就業和老百姓生計,是實施“六保”“六穩”政策的關鍵環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制造業雖然率先恢復,但2021年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國際運價等大幅度上漲的影響,特別是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壓力,需要相應的政策扶持以強基固本。從方式上看,2022年減稅降費政策的結構性優化、適當擴面將重于普惠式、大規模的減稅。“減稅”主要是進一步優化落實已經出臺的政策,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加速折舊、增值稅留抵、小微企業稅收優惠等。“降費”則是進一步加大“清費”的力度,重點清理整頓各類不合理、不合法收費,規范政府性基金,規范行政權力、規范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切實減輕市場主體的負擔,進一步提高我國營商環境的質量。
????原文鏈接:積極財政政策的三大重點
????
????王琳琳、李國正:法治是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法律授予并約束應急主體權力、明確應急行為依據、制定應急程序規范、推動應急責任落實,法治是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第一,授予并約束應急主體權力。非常態下以國家理性和緊急自衛為基礎的行政應急權,與常態下的人民群眾權利保護通常難以調和。在突發事件處理中,法治原則成為授予和約束緊急權力的堅實依靠。法律明確應急主體的范圍,規定或明文授予應急主體權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規范應急主體必須在法治框架內活動。
????第二,明確應急行為依據。應急管理體系包括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等階段,涉及各級人民政府、政府部門、街道辦事處、居民(村民)委員會、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等主體,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不同類型風險。法律規定不同主體在不同階段應對不同突發事件的地位、權力邊界、權利與義務,有助于防范應急行為沖突,平衡應急管理全過程,為集中高效應急處置奠定良好基礎。
????第三,制定應急程序規范。突發事件具有公共性、突然性、緊迫性、破壞性、不確定性等特征。法治作為一種規則之治,依據具有預先設定性、確定性和權威性的應急程序,構建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應急管理制度體系。通過制度化、規范化和合法化的應急響應處置程序,有效降低未知風險帶來的破壞,有條不紊地處置各類突發事件。
????第四,推動履行應急職責。法律明確各應急主體職能角色,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規定違法者必須受到懲罰或作出賠償。依法應急有利于開展科學合理的職責分工,督促落實主體責任,增強應急管理工作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促進積極主動履職。
????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