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期】游琴:明晰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針對不同階段的目標,從不同價值排序出發,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初次分配。本著效率優先的原則,做大“蛋糕”,集合全民之力,大力發展社會經濟,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實現民族復興。
第二,再次分配。本著公平的原則,通過稅收、轉移支付等方式將“蛋糕”更多分給中低收入人群,使社會收入分配呈現橄欖球形。
第三,三次分配。本著美德的原則,在前兩次分配的基礎上,在道德、習慣、文化的影響下,輔以相應的社會制度和機制,以人們自愿、自發的捐贈等方式,體現“社會風尚”,幫扶社會不利處境群體。
(本文系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一般項目“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閾下的全球正義理論與實踐研究”(19TZTSKC02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匡賢明:養老機構要打服務牌
2019年12月,我國養老服務領域的第一個強制性國家標準——《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以下簡稱《規范》)正式公布。經過兩年過渡期,這一標準將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可以預期,這對推動養老事業發展將發揮多方面的重要促進作用。
從供給側看,《規范》屬于強制性國家標準,明確規定了養老機構服務的安全“底線”。這意味著,不符合底線的養老機構,要么主動改進提升,要么被動淘汰。
從競爭看,這有助于推動養老機構的良性競爭,鼓勵和引導養老機構打服務牌,避免打價格戰。全國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鼓勵養老機構制訂高于國家標準的企業標準。《規范》實施后,一些條件成熟的養老機構將主動對標國際養老服務標準,制定更高的服務標準,從而提升全行業的服務水平。
從監管看,將有助于養老領域的事中事后監管。我國已經放開了養老領域的投資準入,事前管制已經取消。《規范》的正式實施,意味著建立與完善事后服務監管體系已擺上臺面。
(作者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徐春明:利用綠電綠氫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雖然未來10年我國能源結構無法根本性調整,但可以依靠綠電及由綠電制成的綠氫所構成的二次能源,降低能源結構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要實現碳中和,沒有氫是不行的。
保守估計,到2050年,我國氫能消費比重將達到10%以上,包括加氫站、燃料電池、固定式電源/電站等在內的氫能產業鏈產值會超過10萬億元。其實氫作為能源并不新鮮,我國石油化工早在七八十年前就大力發展催化加氫技術,這一技術包括了制氫、加氫、化學儲氫、用氫幾乎全流程,較今天人們熱捧的氫能產業鏈,僅少了燃料電池一環。不過,短期內,以“燃料電池”為主的“綠氫”產業鏈仍任重道遠。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計劃2025年前主要依靠中東便宜的天然氣,再通過天然氣制氫為主和CCS(碳捕捉及存儲技術),將制氫成本降到1.2美元/公斤,同時借助油田、氣田大規模封存二氧化碳,從而實現減排。
對我國而言,“煤制氫+CCS”將是短期滿足快速增長用氫需求的重要途徑。面向“雙碳”目標,我們可以利用綠電綠氫快速重構以化石燃料為主的傳統過程工業。這既促進了“雙碳”目標的實現,又有利于經濟發展,但這一過程需要變革性技術支撐,這是綠色低碳技術攻關的重要方向。
蕭放:退出機制夯實非遺傳承人責任
近日,文旅部取消了喬月亮等5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資格。完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建立退出機制,是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是中國政府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中國實踐,是落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重要措施。2008年5月,原文化部發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目前已經認定5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068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是指承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責任,在特定領域內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經文化和旅游部認定的傳承人”。這對傳承人的政治素質與業務素養、傳承使命提出更高要求。
實行傳承人退出機制,對于入選傳承人名錄的人來說,是一個有力的警醒,能促進與增強傳承人傳承與傳播非遺的自覺意識。激活非遺傳承人制度中的退出機制,對非遺傳承人進行定期評估的動態管理,對于完善非遺傳承人制度,保障傳承人制度的活力、公正與尊嚴是及時而必要的。在日本、韓國,對于“文化財傳承人”也有類似規定,無論從業者技藝或技能有多高,如果本人不愿意將技藝或技能傳給他人,就無法獲得“重要文化財持有者”這一榮譽稱號。
吳國寶:區域協作幫扶:中國縮小區域差異推動共同富裕的創新實踐
區域協作幫扶,泛指在政府組織下我國不同發展水平地區之間開展的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協作和對口支援。全國性的區域協作幫扶,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東西部協作幫扶(此前稱為東西部協作扶貧)、援藏、援疆等,省內開展的區域協作幫扶比較著名的有浙江、福建的山海協作幫扶,蘇南與蘇北的協作幫扶,廣東珠三角地區對粵北、粵西地區的幫扶等。
其一,區域協作幫扶彌補了中央政府對欠發達地區資金和其他資源投入的不足。其二,區域協作幫扶,有力幫助和推動了欠發達地區發展目標的實現與發展能力的提升,在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地區間的和諧和團結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其三,區域協作幫扶實踐,豐富和擴充了區域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的理論,提供了幫助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新的方式。區域協作幫扶,通過更好地發揮政府、市場與社會力量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作用,優化第一、二、三次分配的量、質與時間,同時在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兩方面作用于縮小區域差距和推進共同富裕。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