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期】王雨辰: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問題與理論邏輯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認為當代西方社會的統治方式越來越轉向了以意識形態控制為主,包括政治暴力統治和文化意識形態控制在內的總體統治方式,強調西方社會并不如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所宣揚的那樣是一個無矛盾的豐裕社會,恰恰相反,西方社會是一個存在著以資本利益為基礎的“額外壓抑”的更加不自由不公正的社會,社會基本矛盾的表現形式已經從經濟危機轉向社會發展日益總體化、一體化和個人個性化自由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使無產階級和個人從資本主義的總體控制下擺脫出來,形成成熟的階級意識和自主意識是西方革命的前提。對上述問題的探討形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當代資本主義理論。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基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和現實社會主義的反思,提出了“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社會”“市場社會主義社會”“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等構想,形成了他們的社會主義觀;為了培育無產階級成熟的階級意識和個人的自主意識與獨立人格,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展開了文化意識形態批判,形成了包括盧卡奇的階級意識理論、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理論、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理論、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消費主義文化批判理論等在內的文化意識形態理論;他們重視分析人的現實生存境遇,并以盧卡奇所提出的物化理論為基礎,進一步發展為以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為目的的,包括法蘭克福學派的總體異化理論、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異化理論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異化理論在內的異化與日常生活批判理論。
由于生態問題日益成為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在回應生態中心論和人類中心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否能作為科學分析生態問題的理論工具的質疑的基礎上,闡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質及其與生態思維的一致性,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態視域。強調解決生態危機的出路在于使生態運動同有組織的工人運動有機結合起來,使生態運動走向激進的階級運動,通過實現破除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價值觀的雙重變革,正確處理商品、需要、滿足和幸福的關系,樹立以創造性勞動為基礎的勞動幸福觀,并建立生產正義和遵循生態理性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形成了他們的生態批判理論。
劉先春、毛峰:百年大黨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
堅持自我革命,是我們黨在自身建設方面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執政黨以高度的理論和實踐自覺,通過變革性的行動來扭轉自身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的有效途徑,是百年大黨不變色、不變質、不變味的根本保證。
站在比較中西方政黨制度的理論視域,長期執政是社會主義國家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個顯著標志。百年來,我們黨歷經血與火的重重考驗,取得了政權,也發展成為到今天擁有9500多萬名黨員、領導著14億多人口大國、具有重大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但我們也應該清晰地認識到,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各種弱化黨的先進性、損害黨的純潔性的因素無時不有,各種違背初心和使命、動搖黨的根基的危險無處不在。中國共產黨要實現自身發展壯大,有效應對長期執政道路上的諸多風險挑戰,跳出“歷史周期率”,就決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念頭,而是要以徹底的革命精神、以永遠在路上的堅韌意志把黨的自我革命引向深入。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黨支部:推動農業科技更加出彩
建立農業“火花技術”的發現機制。圍繞國際國內農業生物、信息、能源、材料等領域新型交叉學科的前沿動態,加強索引、密切關注,對首次出現的新技術、新成果、新概念、新專利、新裝備、新知識產權等建立“第一次”清單,開展農業“火花技術”的查找、匯集、上報,確保盯得住、跟得緊。
建立農業“火花技術”的評價機制。加快組建一支科學素養深厚、科技視野開闊、具有前瞻性判斷力和跨學科理解能力強的專家研判團隊,從科學性、新穎性、緊迫性、可行性、經濟性、不可替代性等維度,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建立農業“火花技術”的追蹤機制。發揮好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業農村部學科群重點實驗室、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平臺作用,對遴選出的可行性高、引領性強、有利于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的新技術新成果,分門別類安排技術追蹤團隊,做好持續跟蹤關注。
建立農業“火花技術”的支持機制。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鼓勵金融資本、風投基金共同設立農業“火花技術”專項,對可行性高、顛覆性大、前沿性強的“火花技術”進行重點支持和研發創新,加強鑒定、評估、中試和推廣。
建立農業“火花技術”的推廣機制。對于實現重大突破、經嚴格論證、有推廣價值的新技術新成果,優先列入全國農業主推技術、農業重大引領性技術,遴選一批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產業園區等開展試點示范,以點帶面,穩步推進,確保安全。
閔慶文、何思源:發掘保護彌足珍貴的農業文化遺產
農業文化遺產是集農業生物資源、生態農業技術、傳統鄉村文化、優美田園景觀等于一體的活態性、復合型遺產,具有重要的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功能。目前,位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中的海南瓊中山蘭稻作文化系統、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的浙江開化山泉流水養魚系統和正在建設中的百山祖國家公園內的浙江慶元香菇文化系統都已被列入農業農村部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位于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藏族草原游牧系統、武夷山國家公園的武夷巖茶與紅茶文化系統等都是極具保護價值的農業文化遺產。
國家公園實施“最嚴格的保護”,是為了守護綠水青山,為子孫后代留下金山銀山,實現生態與經濟功能的協同提升。應當將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作為生態價值轉換試點內容,通過拓展農業的生態與文化功能,逐步建立起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應當是符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建設內容。武夷山國家公園在體制試點階段,發掘武夷山茶文化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通過園企聯建,鼓勵和支持茶企、茶農建設高標準生態茶園,改善了茶園生態環境,提升了茶葉品質,提高了茶農收入,成為社區參與國家公園建設、分享國家公園建設成果、提高生態與文化保護自覺性與積極性的一個典型案例。
王學典:儒家文化對中國道路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五千年一以貫之的文明體系,是一個超大型、多民族、長歷史的國家,有著巨大的治理難度,在歷史上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傳統。這一傳統表現為“大一統”的國家、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和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儒家學說對塑造這一治理體系起了重要作用。“大一統”理念被儒家視為“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這實際是對幾千年中國歷史經驗教訓的經典總結。任何一個政權,都有義務維護這個大一統的局面。如果無法維系這種大一統局面,就會喪失執政的合法性。而維護這樣一個超大體量、超大規模的國家,就必然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就必然需要建構一個政府主導型社會。這一構造在近代以來依然成立:中國依然必須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中國只能由中國共產黨這個強有力的有組織的核心力量來全面領導。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