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期】譚君印、趙柄鑒、何強、文傳浩:積極構建“三江并流”地區環境治理體系
發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在云南省內形成了“三江并流”自然景觀。其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于2003年7月2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三江并流”地區涵蓋范圍約170萬公頃,盡管所占我國國土面積不足0.4%,卻擁有全國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國25%的動物種類,被譽為“世界生物基因庫”。加強“三江并流”地區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建設,強化其生態屏障功能,對于保障整個長江上游地區的生態安全和國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江并流”地區作為一個集邊疆、民族、山區等于一體的區域,生態環境保護面臨著嚴峻形勢。一是生態環境高度脆弱,是南亞、東南亞次區域敏感生態帶。據統計,近年來“三江并流”地區年均實際土壤侵蝕總量約3.5億噸。同時,積雪面積減少且積雪期變短,冰川退縮。二是地區發展面臨難題,生態環境的人為干擾現象依然存在。主要城市麗江市、迪慶州和怒江州長期以來均以農、牧、林業為主,產業發育程度低,尚有1/3以上的居民在高寒山區、干谷地區、滑坡地段生產生活。加上礦產、水力、森林、旅游資源開發等共同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土層蠕動等地質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巖漠化、石漠化也較為多發。三是高端專業人才匱乏,保護區管理水平尚較低。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保護區管理多依靠本地中老年居民群體,難以勝任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以及現代化的遺產日常管理工作。四是發展定位模糊,急需探索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路徑。
鑒于此,筆者認為,應積極推動當地學好用好“兩山”理論,構建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動川、渝、滇、黔四省(直轄市)聯合將“三江并流”地區納入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區,用“兩山”理論指導發展高效山地農業、生態林業以及生態漁業等生態利用型產業,將綠水青山真正高效優質地轉化為金山銀山。
于海飛、張成良:鄉村政策傳播模式的個媒體生態
個媒體是相對于自媒體而言的一個概念,是通過互聯網媒介自我賦權形成的,以意見領袖為核心、形成持續對外影響的新媒介形態。
隨著新媒體對于內容生產的需求不斷擴大,“短視頻+直播”成為鄉村傳播內容生產的新范式。需要指出的是,“鄉村能人”以一種完全地方化的語態在經濟(直播帶貨)、文化旅游(網紅直播)、意識形態(地域直播秀)等活動中,與官員“直播秀”形成相互協同的個媒體組織群落。與既往政策解讀相比,個媒體更多采用柔性策略,強調理念和共識的建立,讓“政策概念媒介化”,突出鄉村政治與鄉村治理中的自組織效能。
截至目前,鄉村個媒體傳播的生態已經建構完成,以經濟、文化為導向的鄉村生活邏輯正在逐漸建構之中,蘊含于鄉村媒介秩序中的政策傳播則剛剛萌生,成為“媒介化鄉村”的主導性力量。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媒體對農政策傳播效果評估與跟蹤研究”(19BXW07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魯東大學融媒體研究院)
韓博:深入研究互聯網平臺
國內對網絡空間地緣政治的探討集中在“網絡主權”領域。未來需要深入研究的是對深刻影響人們觀點、看法,甚至爭奪“腦權”的“社會空間層”——互聯網平臺,進行進一步分析,以對具體的網絡空間權力分布進行充分展示。
網絡社會空間由不同的“圈子”——提供實際用途的不同平臺組成,不同的圈子可以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來分析。
從宏觀出發,日內瓦互聯網治理論壇主席Jovan Kurbalija提出應將互聯網全球治理的整個體系與資源分為七個不同的“籃子”進行研究,包含安全、關鍵基礎設施、法律、發展、經濟、社會、文化等。
從微觀出發,聚焦于某個具體的平臺,她將平臺的組成部分細分為數據、算法、接口、所有權關系、商業模式、用戶協議六部分,這是可選的分析平臺地緣特征的具體因素。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和靜鈞:遏制“數字上的腐敗”須做活監督一盤棋
要做好統計工作,重點就是要做好統計督察、統計執法、獨立評價、重點監督、協同監督五大任務。防止統計督察走過場的形式主義,須開展統計督察工作“回頭看”,并定期對各部門展開常規統計督察和專項統計督察。
統計工作做得怎么樣,誰來評價,這是統計監測體系中重要的一個環節,要重視獨立的評價,避免內部人評價。尤其涉及到相當專業的“高質量發展”的統計監測,切不可流于地方或部門的自我定義,應建立健全與高質量發展項目相適應的統計評價體系。
最后,要做好協同監督。統計監督與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審計監督等各類監督方式有機銜接和貫通,相互協調與配合,才能把監督這一盤棋做活。如此,則統計部門就不會再被地方列為經濟發展的責任人而陷于功能喪失的境地;地方干部選拔也不會出現越統計造假越獲得提升的異化現象。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董希淼: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需要重點關注三個方面問題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應突出重點,精準拆彈。從實際情況看,防風險重點是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既要堅定信心和決心,又要把握好力度和節奏。未來一段時間,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需要重點關注三個方面問題:一是采取切實措施,加大對中小銀行的支持,維護好銀行體系穩定;二是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消費需求,實現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三是進一步壓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蔓延到金融體系。
“學術卡片”欄目所摘選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報社光明智庫、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光明日報理論部等主流媒體,希望借此欄目為廣大學者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